栏目导航

【经观讲堂第32期】李嘉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聊了什么?

发表时间: 2024-04-24 作者: 资质荣誉

  经观讲堂是经济观察报社年度培训项目,邀请来自经济、传媒、科学、文化、法律、商业等领域知名人士讲授常识与新知,分享“经典”和“创新”,是助力提升经观内容品质和传播影响的开放型课堂。

  李嘉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生活服务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也是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下简称“COP28”)中国角边会的唯一中国企业代表。

  他是一名“能源老兵”,历任北京统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壳牌统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霍氏集团CEO。现任统一股份总经理兼统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CEO。

  作为唯一受邀参加COP28中国角边会的中国企业代表,李嘉对COP28大会有着诸多思考,以下内容根据其12月11日在经观讲堂上的发言整理。

  和国内别的企业相比,我们从2020年就开始做“脱碳”一事,做得比较早,到2023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我们加入了联合国契约组织,每年公布“碳中和”目标和承诺,向全球公示报告。我们也参与了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项目中的10个项目。

  我们这次受邀参加COP28大会,旨在向全球分享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验,代表中国向全世界输出我们的“脱碳”经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全球气候变暖上要体现出领导力和负责任的态度。

  在参加COP28大会之前,我们获得了生态环境部的肯定,他们都以为我们的工作很出色,要把我们的案例写入大学教材,并邀请我们出席COP28。今年10月30日,我们拿到了ISO 20400证书。这份证书是由BSI英标管理体系认证(北京)有限公司为中国大陆第一家获得可持续采购(可持续采购是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会产生对环境、社会和经济最积极影响的采购,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负面影响)体系认证企业颁发的证书。获得这份证书意味着统一石化对燃油时代形成供应链的再造。

  获得这项认证,能够更好的降低未来的业务风险,监测并改善供应商的可持续性绩效。这有助于建立长期可靠的供应商关系,并赢得下游客户更高标准采购要求的认可,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

  201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可持续采购标准化工作项目委员会(ISO/PC 277)曾发布《ISO 20400可持续采购指南》,旨在推动企业通过实施可持续采购来管理采购过程中的可持续风险和机遇,降低组织供应链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实现组织层面的整体可持续性发展。

  “巴黎协定”签订以来,世界近200个缔约方达成共识,将控制全球平均气温升幅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之内,并争取控制在1.5℃之内。中国也提出实现“3060双碳目标”,以更加积极的政策引导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向。面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碳中和”慢慢的变成了各行各业的必然选择。

  在“脱碳”的道路上,我们走在了前面。其实,做这件事需要付出很多成本,难度也很高。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达成公约,全球200多国家承诺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把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2℃以内。

  从宏观层面来说,我国现在的大目标,要求“碳中和”变成GDP增长引擎,带动经济发展。

  不过,也有员工经常问我:这是政府强制要求?这事和我有关系吗?我为何需要做?因为做这件事,得花很多钱、开很多会、做很多组织流程变革。

  我问用户、员工和供应商,你爱地球吗?他们都说特别爱,但是提出为环保多花钱,大部分人不接受。我的投资人股东也困惑,问我低碳这事能赚钱吗?

  温室气体是地球的大棚,太阳光照射后,大气无法反射,地球温度慢慢的升高。地球变暖导致多重极端气候,包括水灾、极寒、旱灾等。

  原来大型水灾“十年一遇”,现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水灾频繁。前段时间,我有个朋友去北极,他第一年看到的情景,和第二年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因为冰川融化得太快,问题非常严重。

  国家出了政策,国内很多企业也在探索。但是,大部分企业不知道怎么来下手,不知道怎么核算“碳足迹”,也不知道找谁核算。

  现在,我们的“碳足迹”探索分为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很多企业的首要疑问是,我是范围几?每个范围目标是什么?中国“碳足迹”核算机构出具的数据,国外不认,怎么办?相关方法论都来自国外,中国处于学习阶段,国内90%以上企业都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们探索得比较早,不少企业找到我们学习经验。在现有政策背景下,想要落地战略、顺利操作,以我们企业为例,企业业务和减碳策略要完全吻合,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政府都要认可和支持。

  我们的推进策略包括三点:第一,提供给客户的全部的产品都是低碳,先从减碳、低碳开始,再到“碳中和”。比如给钢厂提供润滑油,在消费端就给客户提供低碳、减碳及“碳中和”的产品。工厂端也有“碳中和”目标,从2020年开始做,2021年“碳达峰”。这就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

  第二,公司制作范围要有“碳中和”目标;第三要和上下游供应链一起“脱碳”,不然无法持续减碳。

  我们希望用研发技术、原材料变化、配方调整来降低碳排放。以润滑油为例,现在润滑油用塑料瓶装,如果不用瓶而改用塑料袋,外加纸盒,那碳会减70%,所以包装变化特别重要。

  “脱碳”这件事就像一个拼图,拼图里有一万块东西,每一块都拼上,才可以做到“碳中和”。所以,企业要有特别清晰的策略,而我们的策略,便是以上所述三点。

  细分来说,我们公司的产品规划逻辑,是哪个领域碳排放多,就做哪个领域产品。比如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占全国终端碳排放8%10%。其中,公路交通领域碳排放占比达到70%80%。交通领域能源转型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这些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布局领域之一。

  第二个重要领域是工业领域,所有的工业生产都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风电行业的“大风车”是一个非常好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但是风电风机安装过程中的耗碳量很大,打水泥地基、钢铁和塑料都是特别耗碳的环节。我们要为行业中涉及水泥、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这些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部分提供低碳解决方案。

  工程机械矿业、农业机械、5G基站数据中心碳排放也特别大,手机存储数据的存储器特别耗电,用电越多,耗电量越大,耗碳量越大。5G基站耗电量也特别大。

  包括AI(人工智能)和ChatGPT都是超级算力,这些数据中心耗电量特别大,在这一些行业里也有我们的解决方案。我们把算力板泡在油里,1.可以降噪;2.可以提升算力;3.可以节电40%多。

  中国从煤电等传统电力转向核电、光电、潮汐能地热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要提供新能源电力解决方案,向这些领域提供润滑油冷却液产品来支持相关设备发展。

  光储和风储也需要大量润滑油与冷却产品。新能源车也需要冷却,比如电池电驱系统、电控系统。有人说,新能源车的诞生对润滑行业是致命打击。我觉得不是这样,它不用润滑油,但是电池、电驱、电控用冷却液比原来润滑油用量还大,如果我们把电池冷却做好,也是很好的市场机遇。

  所以,企业的产品规划要基于“碳中和”相关领域来筹划,和企业业务完全吻合。

  中国企业想要实现2040年“碳中和”目标,需要具备特别清晰的计划,把该计划变成每年的推进计划,每个部门都要定目标,和部门考核挂钩,这是我们现在的支撑体系,也是做ESG和低碳的基础。

  比如温室气体管理体系就很重要,一家公司如果连这些体系都没有,肯定无法达成“碳中和”。企业每年核算“碳足迹”是一个大工程,中国大部分企业都不清楚自己每年排多少碳,更没有温室气体管理体系。除了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也很重要,这涉及碳排放的关键点,即企业的能源怎么管理。

  核算“碳足迹”特别复杂,很少有企业把自己全部的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清楚,并且印在产品包装标签上。因为核算一个产品的“碳足迹”要花很多钱,它是一个全套体系,包括可持续采购等。我们拿到了中国第一张可持续采购证,我们也要求供应商与我们一起“脱碳”,这些事在当时做起来特别难,所以我们做了三年,每年由企业内部专门的ESG委员会出具ESG报告。

  几年前我在英国出差,看到当地产品的“碳足迹”标签,我都不知道这东西做什么用。现在我们自己做这件事,担心大家不明白,就在产品上标注上我们的低碳产品相当于种了多少棵树。我们说碳减排多少、“碳足迹”多少,消费者没感觉,但如果说相当于种了多少树,大家就能理解。

  有客户担心我们减碳后,影响产品质量或者导致成本增加。现在所有绿色低碳产品价格都特别高,比如有机蔬菜、零碳植物级航空燃油,都贵上好几倍。

  我们的目标是无额外成本地减碳,让低碳零碳产品的价格和普通产品一样。也就是说,提供产品性能不变、价格不涨、无绿色溢价,提供的有关数据由英国标准协会核算,全世界都认可。

  我们支持每一个用户达成“双碳”,以上这一些内容,也是我在COP28上分享的内容。

  李嘉:中国废油回收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所有废油必须由专业资质公司回收,并按危险品运输。如果卖给无资质方,要入刑。

  一些公司回收废油时,数据上还会弄虚作假,比如某单位1年产生10吨废油,但表格上只体现1吨废油。

  废油回收利用,而且无限次使用,对技术方面的要求非常高,要看你的综合利用、再生再炼能力是不是够强。欧洲30年前就开始做这事,但中国利用率不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会,未来我们投资,也会主要投向这方面。

  下一步,我们要建立智能回收,在我们的绿色低碳门店放废油回收周转箱,里面有传感器测水分,和环保局系统相连。

  回收以后,通过我们之前15年的研发,将废油进行再精炼,符合美国石油协会标准,基础油能和新油一样。

  中国润滑油产量特别大,全球排第二,大量废油没有被循环利用,大多数都被烧了,还产生了大量碳排放。欧洲法规要求所有新润滑油必须有25%再生原材料,否则禁止售卖。我们现在初步想法是出口欧洲,欧洲再生基础油少,我们想把中国巨大产量的废油产出,卖到欧洲去。

  经济观察报:计算碳排放是一个很复杂又昂贵的过程,企业在进行碳排放计算时要经历什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计算又贵又复杂?

  李嘉:在全生命周期、整个链路中,消耗多少碳,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差异很大。

  现在算法方法论都来自欧美国家,中国则称为碳排放因子。在进入欧洲市场时需要缴纳碳关税。欧洲只承认在中国政府部门采购的绿色电力协议,而别的形式都被算作煤电。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自行搭建的光伏发电系统在欧洲不被认可,所以“碳足迹”核算非常复杂。

  我们行业相对简单,从原油开采、炼油、调和、灌装、废油再处置等,算法和世界上差不多。方法论达成一致,才有所谓的算法。现在方法论的大部分都不一样,如炼钢厂、水泥厂、化工厂就不一样。

  目前中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欧洲认为我们都是煤电,因子特别高,排放有差异。想要计算,需要进一步探索中国企业的生产流程,还要引用大量中国没有的文献资料。这不仅过程复杂,而且成本高昂。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国企国资等领域。擅长于深度分析报道、调查报道、以及行业资讯。

版权所有  爱游戏网页登录入口-ayx注册网址  |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  |  皖ICP备2021011392号-1